品书网  >>  有生之年   Twentine/著     何丽真老师与高中留级生万昆之间的师生、姐弟情。
   90% 以上的读者觉得本书值得推荐!
来源:会顶你的羊    2019-07-29 17:25:42    
导读:《有生之年》让我看到了犯错与救赎、爱与拯救、背叛与成全。似乎每一个点都是我们心中所想,却又跳出那些框架,交织成一个个网,在人们心中繁复交错。

一个精彩的故事,一种有序的创作手法和一个独特的灵魂,加起来便是一个别样的世界,亦是读者的世界——题记

书目《有生之年

作者:Twentine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出版年:2015-9

前言

“你就看一看,就当是看一个故事吧”。这样无意的一句话,让我翻开了《有生之年》。这部作品在任何一个网站上都归属于“言情小说系列”。我想,任何涉猎文学领域的人都不大可能去读网络小说这一系列。即使这些年,网络文学喧嚣而上,但仍遭到大部分正统文学和精英文学的排挤。诚然,传统文学和精英文学确实有其经典型,网络文学因其良莠不齐而导致混乱。但我认为,一个真正坚持正统文学的人,他的思考并不能只是停留在单一层面。相反,他可能需要去留心与正统文学相反的那一部分,从而再用自己所观察到的细节去坚定自己的立场。

那么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为何会有感而发?这在于《有生之年》应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看到了那些我从前不曾细思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背后所折射的情感和缘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抛弃掉种种文学之分,只是单纯地去思考作品给我带来的启发。事实上,从文学分类的角度去阅读常常会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只要你认为这部作品值得阅读,那便大胆的放开手脚,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当中足矣。

关键词:原生家庭、拯救、边缘小说、命运

“师生恋”面具下的“命运恋”

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看似踏实渺小内心却坚强执着的女老师,一个伤痕累累却尚存希望的残败少年,在经历种种后毫无防备地相知相恋。但作者从简单中写出了不平凡。

何丽真和万昆的相遇场合并不在学校,不在教室,而是在特殊的声色场合。这样的相遇,两个人并没有带着任何相关的身份进行对话。在这里所能让人记住的,只有作者后来反复强调的“小卖店门口的白灯、穿着廉价白衬衫的少年、抽烟的身影”。不难猜测,作者其实一直在做铺垫,她在暗示,所有故事的发生从来都不是毫无原因的。作为一个女人,何丽真被这样复杂的身影吸引,以致于后来,无论发生任何事,她总能想起这一刻,因为,这是她最初心动的时刻。心动的对象没有任何身份上的隔阂。而万昆则大不相同了,这一心机深沉的少年,从一开始便处处防备。一个债台高筑的家庭,一段烂泥一般的人生,导致他所做的一切的只是生存,甚至,连他自己都怀疑这个生存的目的。得知自己不体面的工作被别人所知,万昆的第一反应是恼怒,接着是费尽心思地想让这位新来的老师保守秘密。在仅仅几次极短的接触中,他便对老师做出了越礼行为。反观何丽真,却在一次次劝告万昆及时回头的过程中,悉数得知少年辛酸事。最初那一闪而逝的心动渐渐变为心疼以及“拯救”。

“师生恋”的确是一个面具。虽然在后来的恋爱过程中,万昆脱口而出的称呼大多是“老师”,只有在气愤时才会大喊“何丽真”。而细看全篇小说,万昆出现在课堂的次数屈指可数,何丽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给这位“问题学生”讲过任何知识。其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与以往其他励志故事有所不同。少年并没有因为老师奋发图强而后获得成功。万昆只是放弃了不体面正当的工作,他仍然没有去上学,他只是换了一份工作。他仍然在工作中耍心机,贪便宜,行为散漫。但那一份心态确确实实改变了。他不再放弃自己,他相信自己有明天。他愿意为了那个艰难的明天苟延残喘,他要何丽真能够属于他这个人。所以,如果非要套上一个“师生恋”的名头,那何丽真却确实扮演了“精神导师”的角色。她通过任何言语和行动表达了她对这位少年的期望,尤其是那句酒醉状态下的“我赌他,前途无量”,当即让少年丢盔弃甲,泣不成声:“他并不是没人在意的,有人愿意把他的未来当成一场豪赌”。老师在少年的心中的地位愈渐不同,他想为了这个豪赌去改变,给自己希望,也不让何丽真失望。

万昆的少年心性是莽撞的、不顾一切的,而何丽的性格是胆小心细、保守规矩的。这两人的性格在小说中从头至尾几乎未变过。在万昆一次次的挑逗和表白后,她竟然答应了和万昆在一起了。细想,何丽真之所以会到那样一个落后的小县城当老师,无非是她撞见了上层领导偷情,于是她被上层用“权利”分配到这里当老师。而她没有反抗,平静了接受了这个事实。而这个小了她六岁的少年,这个身份是她学生的少年,她如何能够踏出那一步?内心的反转十分巧妙。一个人要跨越心里的坎,要跨越他人的眼光与嘲讽,要做出这辈子从未做过的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让何丽真能勇敢踏出这一人生大坎的,是万昆。不是这个特别的对象,不是那个特定的环境,何丽真不会去冒险。而这样的冒险除了勇敢,还出于本能。本性和本能源于人的一体,却截然不同。一个人的本性可能是保守胆小的,但他的本能或许会抵抗这种保守胆小,从而表现出大胆冒险的一面。换个说法,何丽真和万昆的生活经历越不同,那么他们相互吸引的可能性越大,因为他们之于对方,有着从骨子深处散发出的神秘感。例如,商洁的一句“那个少年身上有股狠劲,压不住的”。何丽真当时会在想“到底是股什么狠劲,我能不能压得住”。她会在一步步陷入情网中去寻得答案。何丽真越靠近万昆,万昆越依赖何丽真;他越依赖她,她越心疼他;她越心疼他,他越一步步得到爱情和希望。一环扣一环,他们始终会相爱,就像命中注定一般,他们注定要相守。这就应了作者在文后提到的“爱情这个东西,要排在自我后面,这个前后并不是重要程度,而是因果关系,“我”与“他”,永远是单向推进的。换句话说,你能做何丽真,你就能碰见万昆。就是这么简单”。

这是我所看到的、所理解的故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爱到什么样的人,就会被什么样的人所爱。

逃离“原生家庭”后的重生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万昆这一主角形象是相当简单而有典型的。简单在于,他就是一个深受家庭拖累、没有自我的少年。典型在于,这一不堪的少年得到了救赎。万昆的父母都是赌徒,母亲由于出卖肉体染病而死,姥姥则年老多病,所以他每月都要为家里偿还那些数不清的债务。作为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学生,他已经沦落到要到风月场所陪酒卖笑。而他的父亲毫无责任。学校永远联系不到家长,直至退学,他的父亲毫无表示。最后,他竟声称万昆和家里人断绝了关系。作者描写了境况如此悲惨的男主角,无非是想给我们交出一份答卷:一个深受原生家庭的人到底应该如何逃离,如何重生?

近几年,有关原生家庭问题的讨论日渐激烈。现在有个说法经常被听到:“因为原生家庭,所以我……”。很多人往往把性格、心理等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的观念其实来源于西方,涉及了众多心理学现象和说法。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无法跳出这个创伤。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心理发展的确有巨大影响,但它未必是真理的全部。我们需要超越西方原生家庭理论的不可改变性,去挑战未知。事实上,人们持着此时此刻的社会情况、物质生活、精神文明去衡量上一代或者再上一代所组成的群体,是有些失了公平的。他们既然给下一代带来了伤害,那这也代表着他们也同样饱受上一代的折磨。从心理学角度说,这里面有代际创伤传承的问题,所谓病态或者人格扭曲,实际上是人适应当时环境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给予一个良好的环境,谁都不会变态。那些所谓变态的父母,他们也是所处环境、家庭的受害者。

既然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无可避免,那么人们要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如何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没有人能正儿八经地说,父母该怎么当,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且这里面还有时代因素、文化因素。时代还会不断变化,文化没那么容易被改变。现在我们看来很正确的观念,到了下一代也就说不定了。人们需要做的是,看到原生家庭模式造成的创伤和影响,进而使得这样的创伤和模式不再重演。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孩子、理解时代的变化,跟孩子一起成长,这是处理原生家庭问题更好的方式。但其实归根到底,都在于个人,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摆脱这种创伤,去使得代际创伤一点点弱化甚至消失。

回到小说,如果没有何丽真,万昆能够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吗?就我认为,可以,但是很难。毕竟那艰难的二十年对于万昆来说,既是一个枷锁,却也是一种习惯。何丽真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她本可以安安稳稳的在这个小县城当一个平凡的老师,却在当上老师后立即被一个叫万昆的少年吸引。她好奇、善良、富有同情心。她原本只想以老师的身份让自己的学生变好。可是殊不知,那紧紧揪住她的心的那些感情究竟是什么。一次次的劝诫,在何丽真不辞辛苦的赶到万昆家中为他还钱时,达到了一个高潮。万昆的防备心是异于常人的,他认为谁也不会毫无理由的地对另一个人好。他违反心意地用言语刺激何丽真,与何丽真争吵。但后来他也怀疑自己了,他在这个老师眼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感情,是关心,是爱护,是真诚。直至听见何丽真那声豪赌,他才真正的反省自己了,他真的爱上那样的温暖,爱上何丽真了。在万昆的一步步紧逼和自己的情不自禁下,何丽真失守了自己的阵地。万昆说:“我知道,第一次,就是在小卖店门口那一次,你就爱上我了,我知道的”。不得不说,作者描写得太过巧妙了。原来小卖店门口的那一个背影与凝视,不仅仅是何丽真一个人的劫数,那是他们共同的劫数。正是何丽真的爱与关心,她的坚持不懈,她的坚强勇敢拯救了深陷泥潭的万昆。

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一般是自发性的。通过教育、通过奋斗、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而我们很难去想到,通过一个人而去改变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小说中正是通过何丽真对万昆的拯救,才真正实现了重生与蜕变。

形神刻画入人心

如此一个格局并不大的故事,不是设定发生在任何一个华灯璀璨的地方,而是发生在一个落后的小县城。这就奠定了小说文风质朴有余,并非华丽。在看完《有生之年》后,我发现原来这位作者的大部分作品被读者称为“边缘小说”。人们通常理解的边缘通常是指一个临界点。而这里的“边缘小说”指的是讲述那些发生在一些较落后的地方的故事,指的是关于市井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可能发生在落后的小山村、小县城、甚至一些荒凉地带。由此,要写出一部良好的“边缘小说”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人若没有真正的经历过那些地方那些事,很难让读者走进那个“边缘世界”。连我们通常所说的本土乡味作家并不一定能全面细致的刻画那些环境,毕竟,一个人所经历的也并不等于真理。小说中作者没有很细致的描绘到一些真正的风土人情,绝大原因可能是作者依然沉浸在故事里。小说的基调和定位依旧是“言情小说”,这也是我认为这部作品中美中不足的地方。当然,这可能与受众群体有关。读者看的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乡土风俗的描写。

小说中很多描写其实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大白话”。但这样的大白话却不会显得作者的文笔失了妥当,而是更加反映了小县城生活的原汁原味。万昆、万昆好友吴岳明、以及他后来在工地结交的的朋友陈路,他们在社会上充当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属于“同一阶级”。这里所说的同一阶级指的是他们拥有着几乎相当的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等因素。他们打架、喝酒、抽烟、做底层工作。他们甚至连说话都那么相似,十分粗暴。在这方面作者并没有给男主角套上任何光环。什么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小说中作者对万昆的描写是值得考究的。万昆的出现经常让读者产生迷离感:究竟这位如此老练的少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同时万昆在小说里所展现出来的总是一种别样的扑朔迷离。他的出现常常和周围环境结合在一起,说不清是什么东西,但是却让读者欲罢不能。作者甚至敢于直接描写主角的性冲动、敢于写出万昆对何丽真的性幻想:“白裤衩”。作者的高明就在于她既是“大白话”的缔造人,但她又懂得适可而止,充分运用了象征、隐晦等手法,这更加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却又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想象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当然也是作者对“拯救者”何丽真的描写。前文中已提及,何丽真的性格在阻止她冒险的同时,却又促使她不停走向万昆,那么她就不可能不经受内心的煎熬。这正是小说矛盾的集中体现。而何丽真的内心煎熬却不是通过对她的心理描写或其它展现出来的。何丽真的邻居张姨的表现可谓妙笔。通过张姨对何丽真一次次的目光审视,以及跟其他邻居散播的“哎哟,你都不知道,好几次了。还有凌晨,那个时间不得了”等的言语审视,使得何丽真在这样的审视中渐渐接受自我的拷问。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使何丽真的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活。

关于隐晦,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常嘉。同作为一名老师,他被何丽真的善良所吸引,但他自身却是一个极易被惹怒的人物。李常嘉当真称得上“显山不漏水”的人物,即使在得知何丽真和万昆在一起后,他依然显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而暗地里却已经与自己的好友商量好了一切。在他将礼物强塞给何丽真时,再次见面时,他脱口而出:“哟,何老师,你怎么没穿那条裙子”。他始终在假想,第一次与何丽真见面时,她的蓝裙子是为他而穿。在阴暗的教室,在强烈灯光下,在打雷闪电的环境下,他用言语逼迫何丽真。他却以为自己的苦口婆心得不到回应。最后,李常嘉向学校举报何丽真:作为人民教师,何丽真行为不检点,与自己的学生在一起,没有作为教师的资格,应当给予处分。故事也以何丽真被学校开除作为结局。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留下来很多“空白”。原本只以为他在小说中充当的只是“何丽真的追求者”这一角色,没想到他也算是这个故事的“终结者”。

作者的写作手法算不得高超,但却让人更明晰了故事格局,对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中也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见解。我认为,作者善于抓住人心那些最脆弱、敏感的地方,带动读者在她的故事里尽情的释放自己。这应当也是网络文学相对成功的地方吧。

结语

《有生之年》让我看到了犯错与救赎、爱与拯救、背叛与成全。似乎每一个点都是我们心中所想,却又跳出那些框架,交织成一个个网,在人们心中繁复交错。

网络文学并非可取之处。它的问题在于门槛准入没有限制,参差不齐,以致于人们在提起网络文学时尽是嫌恶。很多事物,恰巧在我们的国家都没有一定的规范,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样一来,即使是好的东西也会在洪流中被冲刷掉。而我希望,网络文学不要成为那个牺牲者。我相信,一旦它有好的引导,也将成为文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或许,它也能够像传统文学和精英文学那般,在历史的长流中留下它的足迹。


·上一篇品书:《有生之年》好看吗?T大的《有生之年》这本小说讲的是什么?
·下一篇品书:《有生之年》:唯这一次叛逆
本文由网友"骑着蜗牛狂奔"上传,授权合作和侵权删除信箱:ibook8@qq.com
您可以发表对本文的评论!

用户名: